“礦工院士”的創(chuàng)新之路
記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(fā)明獎一等獎獲得者何繼善院士
2019年01月21日 10:22 2469次瀏覽 來源: 中國自然資源報 1月8日,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。會上,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研發(fā)主要完成人、被稱為“礦工院士”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登上領獎臺,獲得國家技術發(fā)明 分類: 地質礦業(yè) 作者: 于德福 梁 丹
1月8日,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。會上,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研發(fā)主要完成人、被稱為“礦工院士”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登上領獎臺,獲得國家技術發(fā)明獎一等獎。
何繼善高中沒念完就失學了,迫于生計當了4年礦工,依靠自學在1956年考入長春地質學院;為了探索地球勘探的新理論、新技術,他變賣自己的衣物,籌錢買電子元件;為了實地檢測,他帶著自制儀器,和學生們幾乎攀遍了我國的崇山峻嶺;如今,已經(jīng)84歲的他依然活躍在深山荒漠等勘探一線……
何繼善一生致力于為地球“把脈”,創(chuàng)立了雙頻激電法、偽隨機信號電法和廣域電磁法等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重大理論方法,此次獲獎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研發(fā),正是他在國產(chǎn)物探裝備研發(fā)領域自主創(chuàng)新的一個縮影。
如果沒有原創(chuàng)性的基礎理論做支撐,國產(chǎn)物探裝備的研發(fā)就會成為無本之木,永遠不可能走出仿制的低水平發(fā)展模式
近年來,何繼善在多個場合的演講中,總會強調一個觀點:中國地學人應有自己的自信心!
進入新世紀,在新一輪找礦熱潮中,我國找礦界出現(xiàn)了這樣的現(xiàn)象:有關部門的資質審批中明文規(guī)定“甲級物探單位必須擁有V-8、GDP-32……”,有關部門或單位在招標項目時也明確提出“參加單位必須擁有V-8、GDP-32……”,物探單位在進行自我介紹時,會驕傲地說“本單位擁有V-8、GDP-32……”,就連大學生和青年物探人員的履歷或求職信中,也要特別注明“本人能熟練操作V-8、GDP-32……”。
“這是典型的不自信!”針對這一現(xiàn)象,何繼善院士說。
在大家習以為常甚至引以為豪時,何繼善為什么會大唱反調呢?
不管在什么場合、也不管下面坐著什么人,何繼善都誠實向大家坦露了自己的心路歷程:自己也曾是歐美物探方法技術的崇拜者!
原來,目前風靡全球并在中國大行其道的人工源頻率域電磁法(CSAMT),是以1971年多倫多大學的博士生Myron Goldstein寫的一篇博士論文為基礎發(fā)展起來的。
“1984年我將CSAMT引入中國,1990年,我還專門寫了《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》對此進行了專門介紹。”何繼善院士自揭老底。
但在隨后的研究中,何繼善院士發(fā)現(xiàn),歐美公司以CSAMT法研發(fā)的物探儀器,無論是V-8還是GDP-32都存在翹尾,即這兩款儀器在做1500米以淺時效果較好,但一到1500米以深,其曲線就往上翹。
“對此,多數(shù)人并沒有從理論和儀器本身找原因。”何繼善院士說,“甚至出現(xiàn)了因怕別人說自己用不好儀器,刻意從地質、干擾源等因素對這翹尾進行解釋的現(xiàn)象。”
真相到底是啥呢?帶著這一疑問,何繼善院士開始了“根”上的深入研究。他發(fā)現(xiàn)電法勘探方法本來應該嚴格求解電場與磁場方程,但CSAMT法通過假設在遠區(qū)、將高次項省略后,形成一個簡化版的視電阻率方程式。在根基粗放的基礎上,歐美在儀器制造上進一步粗放,從而使深部的電磁測量結果誤差越來越大。探測深度越大,翹尾也就越嚴重。
這一發(fā)現(xiàn),讓何繼善堅信了一個道理,“根”上的問題不解決,CSAMT法的翹尾現(xiàn)象就不可能避免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沒有原創(chuàng)性的基礎理論做支撐,國產(chǎn)物探裝備的研發(fā)就會成為無本之木,永遠不可能走出仿制的低水平發(fā)展模式。
美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弗蘭克·莫里森說,在地球物理學界,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儀器的,世界上只有兩個人,何繼善是其中一個
但這注定是一條艱辛的創(chuàng)新之路,將極其復雜的地下電磁波方程精確求解之所以百年無人問津,主要原因就是這一過程要進行大量枯燥的數(shù)字演算、試驗,一個數(shù)據(jù)、一次計算錯誤就得全部推倒重來。事實上,在從1996年開始的研究中,部分團隊成員因此中途將何繼善“炒”了。
2006年,貫徹嚴格解電磁波方程的廣域電磁法橫空出世,何繼善自籌經(jīng)費開始儀器研制、野外試驗,先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、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、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等資助下,于2010年出版專著《廣域電磁法和偽隨機信號電法》,形成了中國版本的嚴格解電磁波方程廣域電磁法理論、技術體系。以廣域電磁法理論為基礎研發(fā)的儀器,在貴州的地熱勘探,湖北、安徽、遼寧、內蒙古等地的金屬礦產(chǎn)勘探,四川、新疆、湖南的油氣和頁巖氣勘探中,均獲得了比歐美儀器更好的數(shù)據(jù)。
在廣域電磁儀成功應用于實戰(zhàn)并取得好成績后,美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M. S Zhdanov 2014年在寫給他的信中說:“何教授破除了將電磁波近似地劃分‘近區(qū)’、‘過渡區(qū)’和‘遠區(qū)’的理論禁錮,首次嚴格從電磁波方程表達式出發(fā),定義了適用于廣大區(qū)域(全區(qū))的視電阻率參數(shù),發(fā)明了廣域電磁法。”“可用于大深度精細探測”;美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弗蘭克·莫里森更是說,在地球物理學界,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儀器的,世界上只有兩個人,何繼善是其中一個。
將中國智慧轉化為“中國智造”,為中國向第二找礦空間、向大地深部進軍提供裝備支持
2002年6月,湖南繼善高科技有限公司在長沙注冊成立,以何繼善院士研究的雙頻電磁法基礎理論為指導,生產(chǎn)了雙頻電磁儀等產(chǎn)品。廣域電磁法理論問世后,他們面對歐美儀器在國內市場幾近飽和的情況,仍決定將這一中國智慧轉化為“中國智造”,為中國向第二找礦空間、向大地深部進軍提供裝備支持。
對何繼善院士充滿自信的,還有國家相關科研管理機構,十余年來,國家火炬計劃、國家創(chuàng)新基金等紛紛伸出援手,以項目形式給予了資金支持。
自信、原創(chuàng),為繼善高科用中國自己的理論造中國自己的電磁儀提供了新動能,WSJ-2型多功能均勻偽隨機電磁儀、雙頻激電儀、大深度激電儀、廣域電磁儀等系列產(chǎn)品也先后問世,并于2015年將其集成為高精度大深度廣域電磁探測系統(tǒng)。
談起自己的這個“孩子”,何繼善充滿了自信與自豪。他說,由于廣域電磁理論解決了人工源頻率域電磁法儀器“根”上的問題,這套系統(tǒng)的優(yōu)點也非常突出。
“但這些儀器生不逢時呀!”回顧自己的研發(fā)經(jīng)歷,何繼善院士說,新一輪找礦熱出現(xiàn)后,國內地勘單位對物探儀器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。率先引進西方儀器的單位,也在中國刮起了一股神化V-8的歪風。
而待到這一系統(tǒng)完成商業(yè)化時,市場飽和加上投入銳減,使高精度大深度廣域電磁探測系統(tǒng)進入市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。
面對困難,廣域電磁法研發(fā)團隊決定用思路創(chuàng)新破解市場推廣的難題。
2017年,江西省地礦局邀請包括繼善高科在內的多家廠商參與勘探工作,要求實現(xiàn)3000米深度的精細勘探。由于現(xiàn)場地形惡劣,干擾嚴重,構造復雜,勘探深度大,其余廠商退出。經(jīng)過廣域電磁法團隊的艱苦工作,獲得了3000米深度范圍內電阻率的精細分布,首次清晰的揭示了深部控礦巖體及控礦構造,與鉆探成果一致??吹綇V域電磁儀的優(yōu)異表現(xiàn),2017年12月1日,江西地礦局聘請何繼善院士為局科技顧問,并與繼善高科簽訂戰(zhàn)略合作協(xié)議,圍繞深地戰(zhàn)略、朱溪深部找礦以及地質勘探技術提升等,開展緊密合作。
原國土資源部在安徽冬瓜山礦區(qū),開展了一項名為“危機礦山電磁方法有效性比對”的研究,即在已知地質資料的情況下,對國內外電磁法探測儀器有效性進行對比。包括美國、加拿大、德國等國家的電磁法儀器參賽,均宣告失敗,而廣域電磁儀卻取得優(yōu)異成績。廣域電磁法所用電流僅為歐美“先進”儀器的五分之一,卻在冬瓜山輕松地測到了有效數(shù)據(jù),與已知的地質資料吻合,并在已知礦體旁邊發(fā)現(xiàn)了新的異常。這打破了歐美儀器的神話,廣域電磁儀已成為我國找礦突破、實施深地工程的利器。
雖然已經(jīng)84歲高齡,但何繼善依然雄心勃勃:“廣域電磁法,對勘探海洋新能源、海底構造等,大有前景,還能在開采可燃冰等能源方面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只要身體允許,我會一直干下去。”
責任編輯:彭薇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請登錄中國有色網(wǎng):m.bestexercisefitness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中國有色網(wǎng)聲明:本網(wǎng)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
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中國有色金屬報”或 “中國有色網(wǎng)”的文章,均為中國有色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(fā)布的文章。
如需轉載,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(wǎng)( 郵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電話:010-63971479)聯(lián)系,簽署授權協(xié)議,取得轉載授權;
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“XXX(非中國有色網(wǎng)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,僅供讀者參考。
若據(jù)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讀者自負,中國有色網(wǎng)概不負任何責任。